网上快三软件|官网首页平台
中新网乌鲁木齐9月24日电 (刘雨珊 蒋玲 纳锐)金秋的新疆乡村大地流金。眼下,新疆巴州的103.6万亩玉米陆续进入收获期,农民们抢抓农时,全面开启收获模式。
新疆巴州的103.6万亩玉米陆续进入收获期。(布音克西克 摄)
连日来,新疆巴州和硕县乌什塔拉乡沙井子村的农民李治中正忙着抢收玉米,大型玉米收割机和农用运输车开足马力,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,一排排挺立着的玉米植株连秆带穗被卷入机械中,摘棒、剥皮、秸秆、还田等流程一气呵成,田间地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景象。
大型玉米收割机和农用运输车开足马力,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。(陈皓然 摄)
村民李治中说:“今年,我总共种了1000亩玉米,估计产量在一吨多,机械化收割省时省工。机械化的收割省时又省力、节约成本,同时还能减少生产过程中的额外损耗。”
在新疆巴州焉耆县七个星镇呼尓东村村民王治兴承包的6000亩玉米田里,连片的玉米长势喜人,从高空俯瞰,轰鸣不息的农机、一望无际的玉米田、忙忙碌碌的农人身影共同构成了一幅壮美的田间丰收图卷。
村民王治兴介绍道:“今年,玉米收购价格是2000块钱一吨,每年我都是跟企业签订收购合同。如今,我们是高标准大块农田作业,从开始播种到采收都是机械化。”
新疆巴州逾100万亩籽粒玉米迎来丰收 100%机械化助力粮食颗粒归仓。(布音克西克 摄)
近年来,新疆巴州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,不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,鼓励各族群众科学、规模、标准化种植籽粒玉米103.6万亩,玉米种植收割的机械化率达到100%。
目前,新疆巴州玉米的收割工作正在有序进行,采收工作将从9月初持续到10月中下旬。(完)
中新社山西平遥9月24日电 题:新老朋友共赴“光影之约” 感受千年古城平遥魅力
“每次到平遥,都让我耳目一新。”今年是美国摄影师吉罗姆·德·帕林吉第五次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大展。在这里,他不仅结识到来自各国的摄影师朋友、欣赏到不同摄影师的最新作品,还感受到这座千年古城的魅力和活力,他称平遥是“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方”。
正在山西平遥举行的第23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,海内外2000余名摄影师的13961幅作品,向八方游客展示光影之美。大展的新老朋友相聚于此,谈摄影、话友谊,他们每日穿梭于各展区之间,观展、交流、互动,忙得不亦乐乎。
帕林吉是美国“主街之眼”摄影节艺术总监、策展人,也是一名自由摄影师,从事摄影行业已有40余年。他曾为多家国际知名刊物供稿。其个人作品及“主街之眼”作品正展陈于平遥古城棉织厂展区。
9月20日,美国摄影师吉罗姆·德·帕林吉在其作品前。 中新社记者 高雨晴 摄
在平遥这几天,帕林吉有点忙,他几乎逛遍了所有展区。“每一届大展都很精彩,因为我可以从中发现很多从未见过的作品。此时此刻能够成为这座亚洲古城及这场摄影大展的一分子,我很自豪。”帕林吉说。
工作之余,帕林吉不忘用镜头捕捉平遥古城的美丽瞬间。他告诉记者,每天四五点,他便开启“古城walk”,“那时古城街上几乎没有人,我一个人穿梭其中,试着创作一些作品。”帕林吉说,在其个人网站汇集了他在全球各地拍摄的作品,“之后会将这些照片也加入合集中”。
来自俄罗斯的策展人伊琳娜·契梅瑞娃,同样也是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老朋友,她与平遥的初遇是在2008年。十余年间,契梅瑞娃多次以线下和线上的方式参加摄影大展。
在平遥古城柴油机厂展区A2展厅,一组名为《心里的风——第一章》的作品,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观看。今年,契梅瑞娃以策展人的身份邀请比利时、巴西、俄罗斯等6国的9位摄影师共同带来这件作品。
9月21日,俄罗斯策展人契梅瑞娃(右)与摄影师聊天。中新社记者 高雨晴 摄
“对于策展人和摄影师而言,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是一次很好的展示自我的机会。如此多的观众对作品产生兴趣,对于创作者来说是莫大的支持。”契梅瑞娃说。
谈及对平遥的印象,她说,平遥是一座有温度且有深度精神生活的古城,而不仅仅是一个旅游胜地。“我从平遥看到古老中国的样子,也正因为平遥,我爱上了中国”。
除“老相识”外,每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都会迎来新朋友,同样来自俄罗斯的安德烈·歌德萨维奇就是其中之一。
“我第一次来平遥,很喜欢这里。”歌德萨维奇告诉记者,他喜欢不同的文化,并喜欢沉浸在其中,观察当地民众的生活。他此次带来的作品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。
记者看到,在其作品《布隆迪:独立肖像》中,歌德萨维奇用镜头记录了不同职业的民众,每一幅作品下方都配有文字信息,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方式,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。
9月20日,参观者在歌德萨维奇作品前驻足拍照。中新社记者 高雨晴 摄
歌德萨维奇说,事实上,早在20年前,他就曾到北京、上海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等地旅行,并在沿途中用镜头记录下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。“其间拍摄的照片还曾在莫斯科多次展出。”歌德萨维奇有一个心愿,“希望有机会能够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,展示自己镜头中的中国。”(完)